日前,36岁媒体人因肺炎去世引发关注,她生前发布的一则朋友圈截屏流传网络,称她的智能戒指曾提醒她发烧。该款名为Oura Ring的智能戒指,早在2022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就因谷爱凌的佩戴而出圈,许多顶级运动员或名流的手上,都能发现它的身影。
Oura Ring广受青睐非凡体育,凭借的是其对心率、体温、血氧等身体指标的监测功能。与之类似的产品,如苹果公司的Apple Watch、华为公司的华为WATCH、小米公司的手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买单。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1.484亿台,同比增长2.6%,为近年同期最好成绩。
一般而言,智能可穿戴设备指一种直接将传感器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等可穿戴物品中的便携式设备。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可穿戴智能设备让生理体征检测变得更加便捷,极大地迎合了人们日常健康监测需求,逐渐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方式。智能手表、手环、戒指,已经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随身设备,甚至成为人们皮肤的一部分,深度参与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天猫、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的智能手环榜上,华为、小米旗下的手环常年“霸榜”智能设备。去年底,在广州工作的小A正是在这些榜单的“推荐”下,入手了最新款的小米手环,决心借助它记录运动、监测心率等功能,更好地帮助自己锻炼。“前几天我刚开始跑步锻炼,没跑几步手环就显示心率直飙180,那太危险了,我赶紧停了下来。”小A表示,一个月过去,手环的“监督”给了自己更大的动力去运动。
小波也出于类似的原因,在一年半前购入了智能手环:“当时我开始规律锻炼,学习了一些健身知识后,了解到运动时的心率对于运动效果非常重要,我希望手环能帮我更好地控制心率,来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
“有一次我抿了一小口咖啡,心率直接飙上140,把周围人都吓坏了,要不是我的智能手表,我可能都还没发现我喝咖啡会心跳快这回事,以后我就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芊芊告诉记者,她同时拥有两款不同品牌的智能手表,除了监测心率外,智能手表通过体温监测进行经期预告、久坐站立提醒、压力自测等都是她生活中常用的功能。
“但是我对它的准确性还是存疑。”芊芊表示,有时两款手表检测的心率数据存在差异智能设备,有时手表腕带的松紧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数据结果。小A也在使用中发现了类似问题:“有一次我骑了半小时自行车,手环显示我只消耗了40卡路里,这让我很‘伤心’!”
除了对检测准确性的担忧,使用习惯也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障碍非凡体育。“我刚用上手环时,晚上戴着它睡觉,仿佛有个‘老师’在监督我,我会带着学生想要‘得高分’的心态,想努力睡个好觉,但越是那样,就越睡不好觉。”小波表示,不仅是自己,当她试图推荐自己的父母亲在散步时戴着手环记录步数,也被他们以不习惯为由拒绝。
与小A和小波不同,芊芊购入智能手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智能手机使用。与智能手机的适配度,这或许是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智能可穿戴设备时的考量。这也直观体现在数据上。根据IDC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484亿台,其中,苹果、小米、三星、华为等智能手机品牌的产品位于前列,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0.2%、7.8%、7.2%和5.7%。
时间拨回十年前。在当年的苹果2014年秋季新品发布会上,CEO库克发布了全新的产品Apple Watch。同年,华为公司入局智能穿戴领域,小米公司发布初代小米手环。那一年,或许可被赋予智能穿戴设备元年的意义。
十年过去,Apple Watch不断增加医疗属性,目前已兼具心率、血氧、体温监测、睡眠跟踪、经期预测等多项健康功能;华为WATCH不甘落后,开发出监测心率、血氧、压力等状态的功能,并且已经可以在心脏健康研究、睡眠呼吸暂停研究等方面,结合监测数据为用户提供健康建议。
既然要讲“健康”,那这就不单纯是科技巨头们的游戏,在我国大健康领域,不乏同步发力的玩家。以广东壹健康集团为例,该集团旗下拥有智能指环、智能手表、智能跑鞋、体脂秤、血糖仪、智能内裤等智能设备。智能指环i37是其拳头产品,利用光电血氧仪技术,通过血液流速光感变化捕捉,了解用户身体数据情况和潜在问题,对用户的血氧水平、心率变化、呼吸频率、压力水平、睡眠周期和女性经期管理等身体指标进行全方位监测和管理。
此外,九安医疗、乐心医疗等多家可穿戴医疗设备产业链上的企业也都已推出涵盖血氧、心电、心率、体重、体脂、睡眠、运动等领域的个人健康类可穿戴设备,支持多种运动模式等健康管理功能。
健康功能似乎正在成为影响整个智能可穿戴市场空间的关键变量。而当智能设备遇上健康,就不仅仅是“科技”那么简单。再好的技术研究,如果悬浮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之外,终究是惘然。和“半路出家”的科技巨头们相比,大健康企业凭借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多年深耕,或许能找到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实,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大健康企业,目前大家的硬件水平都差不多,重点在于,如何处理硬件采集到的各项数据指标,如何更好地校准数据的准确度。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难题。”壹健康集团硬件智能中心总经理高健伦表示,尽管存在挑战,但相比之下,壹健康长期深耕慢病管理和体重管理服务,精准沉淀了大量用户数据,依靠这些数据,团队可以不断通过机器的学习校准数据精度,而这些是科技公司所没有的。
在高健伦看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科技公司的产品定位仍偏向于消费型电子产品,更多地起到装饰品的作用,而非真正用于生理数据检测的健康管理工具。“我不能说我们的产品达到了医用级,但是由于壹健康拥有具备互联网医疗资质的门诊部,我们回收的所有数据都会经过门诊医生校准,形成一个闭环,相比之下,更具备医学参考价值。”
与更精于算法的科技公司相比,大健康企业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我们不是一家科技公司,因此我们在产品研发和迭代的过程中,速度会更慢一些。”高健伦说。
术业有专攻,在可穿戴智能设备这条赛道上,大健康企业有自己能握住的增长极。“壹健康并非一家只销售智能穿戴产品的公司,用户数据仍是我们最核心的价值,硬件只是附加的载体。”高健伦表示,和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用户相比,大健康企业产品的用户是拥有更明确的健康管理需求和目标的“垂直群体”,他们在产品使用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上会更加积极主动,“未来,我们还是会围绕慢病管理和体重管理这两大业务板块,深挖相关数据,去深化满足用户需求”。非凡体育